导读: 这几年,泰国大米出口一直按照国际贸易价格走,此前大米收购案所造成的影响已逐渐消除,未来预计泰国有望回到全球大米出口第一、第二的位置。
尽管泰国前总理英拉·西那瓦“大米收购案”至今还未作出最终裁决,但经过长达两年的审理,此案给泰国大米出口带来的影响正在消退,市场也开始期盼泰国大米重拾之前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商的辉煌。
国际竞争力受损
备受争议的大米收购案始于英拉上台之初。
2011年,英拉当选泰国首位女总理,上台后延续了前总理他信的执政思路。为兑现政治承诺,她以每吨1.5万泰铢(约合2800元人民币)的价格向粮农收购大米,该收购价约为市场价的1.5倍。大米收购计划的初衷是将全国出产的稻米集中到政府手中,对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,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,对外可刺激市场推升国际市场米价,然后再高价卖出,提高泰国大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
然而,适得其反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、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员、东南亚问题专家宋清润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,英拉进行大米收购时期,因为抬高了泰国大米的出口价格,致使泰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削弱,出口量大幅下滑。
数据显示,2011年~2012年大米产季,该政策给泰国造成了约44亿美元的亏损。据泰国上议院估算,英拉的这一决定在2012年所导致的公共财政债务已达到当年泰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4%,是名副其实的“赔钱买卖”。
资料显示,自1979年首次成为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国后,泰国蝉联了33年的大米出口冠军。2011年泰国大米出口国际市场的总量为1070.6万吨,在世界大米市场所占份额高达30.7%,高居榜首。而到了2012年,泰国大米的出口总量为673.4万吨,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17.75%,退居第三位。与2011年相比,其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大跌37.1%和27.1%。
同样是在2012年,印度大米以1025万吨的出口总量占据了26.2%的世界大米市场份额,跃居首位。除了泰国因出口价格过高导致出口量降低的自身原因外,印度调整出口政策,重新开放白米和蒸米出口,并以较低价格夺取世界市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。
更糟糕的是,就在泰国提高大米出口价格的同时,全球稻米产量不断升高,2013年国际大米价格开始一路走低,印度、越南等国趁机以低价抢占泰国大米的市场份额,导致泰国国内稻米库存积压,积压量超过1700万吨。此后,泰国政府因财政吃紧,部分库存质量下降,不得不对高价回收的大米进行削价出售,最终造成巨额亏损。
宋清润坦言,这其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训就是,大米出口应该随行就市,减少政府控制。
能否“王者归来”
2014年年中,泰国临时政府宣布停止大米收购政策。一方面加紧向农民支付前政府拖欠的稻米款项,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彻查稻米库存,加紧推动大米外销。包括在东盟内部,通过政府间签订备忘录等方式,从政府层面推动泰国大米出口,逐步在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国收复了失地。
宋清润指出,这几年,泰国大米出口一直按照国际贸易价格走,此前大米收购案所造成的影响已逐渐消除,未来预计泰国有望回到全球大米出口第一、第二的位置。
泰米出口商公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6年泰国大米出口988万吨,出口量仅次于印度的1043万吨而位居世界第二。
不过泰国盘谷银行研究报告也指出,泰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,除了面临印度、越南这样的传统竞争对手外,美国、巴基斯坦以及柬埔寨、缅甸等新兴竞争对手的实力也不容忽视。另外,在泰国国内,大米单产量低和种植成本高于竞争对手这两个关键问题依然存在,农民收入过低正不断打压其种植积极性。
泰国国家审计委员会认为,大米收购计划给泰国政府造成了大约340亿泰铢(约合62亿元人民币)的经济损失。此后,泰国政府发布行政命令没收该国前总理英拉的资产,用于赔偿后者因“大米渎职案”对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。